心血管内科:守护心脏健康的关键科室
心血管疾病被称为人类健康的“头号”,据统计,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0%以上。心血管内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,专注于心脏和血管疾病的预防、诊断与治疗。如果你经常感到胸闷、心悸,或者有高血压、高血脂等问题,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非常必要。
心血管内科看哪些病?
心血管内科主要以下几类疾病:
1. 冠心病: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,导致心肌缺血,时可能引发心肌梗死。常见症状包括胸痛、气短、乏力等。
2. 高血压:长期高血压会损害心脏、血管、肾脏等器官,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。定期监测血压,并在医生指导下控制关重要。
3. 心律失常:心跳过快、过慢或不规则,可能伴随头晕、胸闷甚晕厥。的心律失常需要药物或手术治疗。
4. 心力衰竭:心脏泵血功能下降,导致呼吸困难、下肢水肿等症状。早期干预可以延缓病情发展。
5. 心肌病与心包疾病:心肌病变或心包积液可能影响心脏功能,需诊断和治疗。
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?
心血管疾病并非不可预防,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大幅降低患病风险:
1. 健康饮食:减少高盐、高脂、高糖食物,多吃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和优质蛋白,如鱼类、豆类。
2. 规律运动:每周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,如快走、游泳或骑自行车,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。
3. 戒烟限酒: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,增加动脉硬化风险;过量饮酒则可能升高血压。
4. 控制体重:肥胖是高血压、糖尿病的重要诱因,保持BMI在18.5-24之间更健康。
5. 定期体检: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心血管相关检查,如血压、血脂、血糖和心电图。
心血管疾病的常见误区
许多人对心血管疾病存在误解,以下是一些常见误区:
误区一:只有老年人才会得心血管病。 实际上,年轻人也可能因不良生活习惯、遗传因素等患上冠心病或高血压,近年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。
误区二:没有症状就代表心脏健康。 部分冠心病患者平时无明显不适,但体检时可能发现血管已狭窄超过70%,定期检查很重要。
误区三:保健品可以替代药物治疗。 某些保健品可能对血管健康有帮助,但不能替代降压药、降脂药等正规治疗,需遵医嘱用药。
心血管内科常用检查手段
现代医学了多种检查方法,帮助医生判断心血管健康状况:
1. 心电图(ECG):快速筛查心律失常、心肌缺血等问题。
2. 心脏彩超:直观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,评估心肌运动是否正常。
3. 冠脉CTA或造影:检查冠状动脉是否有狭窄或堵塞,是诊断冠心病的“金标准”。
4. 动态血压监测:24小时连续测量血压,避免“白大衣高血压”误诊。
发现异常怎么办?
如果体检或日常自查发现血压升高、心跳异常,建议:
1. 记录症状发生的时间、诱因和频率,方便医生判断; 2. 避免自行服用药物,尤其是阿司匹林等抗凝药,可能增加出血风险; 3. 选择正规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,必要时完善相关检查。
心血管健康需要长期关注,早发现、早干预能有效降低心梗、脑卒中等事件的发生率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配合医生的指导,才是守护心脏的佳方式。